年8月初,非洲猪瘟从北到南侵袭我国,生猪产能骤降,行业动荡不安,“防非抗瘟”成为了养猪业的头等大事。从一开始被非瘟“打蒙”,到现在如火如荼的“防非复养”,中国开启年来对非瘟病*最彻底的研究。
终于,有人能够看清这个“坐着轮椅的杀手”真正的样子。
坐着轮椅的杀手
北京时间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王祥喜研究员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团队共同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非洲猪瘟病*结构及装配机制》。这是科学家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下“看见”这一古老的病*,这也为新型猪瘟病*疫苗的研发带来一丝曙光。
非洲猪瘟病*是最大的病*之一。饶子和介绍,其团队曾经解决了甲肝病*(HAV)、寨卡病*(ZIKA)、乙型脑炎病*(JEV)、单纯疱疹病*(HSV)。相比之下,上述四种病*的直径分别为30纳米、50纳米、50纳米和纳米,而今年解析的非洲猪瘟病*有纳米,是个典型的“大块头”病*,嗜盐,喜欢营养不足的个体,自身不能实施“空陆”作战,只能借助人类和生物活动等媒介侵害猪只,因此被称为“坐着轮椅的杀手”。
非瘟疫苗还不能保障防非复养
该病*的表面绝大部分由主要衣壳蛋白p72的三维结构组成。在此前学术成果的发布会上,研究团队曾介绍,p72的三聚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之一,也是新型疫苗设计的主要靶标。在这一结构下发现了4个潜在的非常重要的抗原表位,这4个表位可以为未来新型疫苗的设计提供很好的线索。
饶子和提到,上述四个抗原表位,对于设计疫苗来说是很核心的信息。“这是在近原子分辨率下第一次看到非洲猪瘟病*的结构,这么大的一个病*微粒,尤其是P72的微粒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疫苗的设计。”
由此可见,非瘟疫苗还不能保障“防非复养”,专家们“心知肚明”,所以迟迟不会推出。于是,“拔牙”称为降低损失最重要的手段。
监控猪只采食变得更有意义
纵观病*感染的瘟疫,从局部感染到病*血症都是很快的过程,大都是先发烧、再厌食,只有ASFV从咽喉部(扁桃体)感染到病*血症需要4-8天的时间,基本上是先出现拱料不吃,就是有食欲但不能采食,48小时后再出现发热症状,这是非洲猪瘟区别于其他瘟病的最大特征。
因此在非瘟的早期监测中,除了唾液、鼻腔拭子,监控猪只采食量比监控猪只体温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监测猪群采食量并实时预警呢?“智能饲喂”可祝您一臂之力!
保育/育肥猪智能饲喂器,能够主动监测每群猪每天的采食量,唾液样本的检测加上采食量下降预警会帮助管理者甄别出是否感染非瘟,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整个猪群。
母猪智能饲喂器可以根据母猪的采食曲线,准确的获取每头母猪每天的采食量,一旦采食下降,猪小智监管平台马上预警。在第一时间对个体母猪采取措施,做到真正的“定点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