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17种疾病,覆盖人 [复制链接]

1#
资料图白继开摄

今天(4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防控传染病接种疫苗最有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透露,目前,北京市的免疫规划程序从儿童出生一直延续到了大学一年级人群,可预防疾病已达17种,是目前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市之一。

疫苗的诞生和普及,有效地控制了许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避免了无数儿童残疾和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北京市已连续34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例发生,连续23年无白喉病例发生。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2.7%,25岁以下人群不到1%,为全国最低水平。

北京市卫健委透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要求,儿童自出生开始就要接种疫苗,一直持续到6岁前,但北京市的免疫规划程序则延续到了大学一年级人群,大一新生一入学便要接种一剂麻风二联疫苗。目前,通过接种疫苗,本市可预防疾病已达17种,是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市之一。

本市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目录

新生儿出生后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预防结核病和乙型病*性肝炎。

1月龄,接种第2剂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

2月龄,接种第1剂脊灰疫苗(IPV),预防脊髓灰质炎

3月龄,接种第2剂脊灰疫苗(bOPV)和第1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4月龄,接种第2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第3剂脊灰疫苗(bOPV)

5月龄,接种第3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6月龄,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和第1剂A群流脑疫苗。流脑是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的简称,分A、B、C和W等多个血清型,我国流脑病例多以A、C群为主。

8月龄,接种麻风二联疫苗,预防麻疹和风疹

9月龄,接种第2剂A群流脑疫苗

1岁,接种第1剂乙脑减*活疫苗,预防流行性乙脑炎

18月龄,接种第1剂甲肝灭活疫苗、第4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第1剂麻腮风疫苗

2岁,接种第2剂甲肝灭活疫苗和第2剂乙脑减*活疫苗

3岁,接种第1剂A群C群流脑疫苗

4岁,接种第4剂脊灰疫苗(bOPV)

6岁,接种第1剂白破疫苗和第2剂麻腮风疫苗。白破疫苗用来预防白喉和破伤风。

小学四年级,接种第2剂A群C群流脑疫苗

初中一年级,接种第4剂乙肝疫苗.

初中三年级,接种第2剂白破疫苗

大一进京新生,接种一剂麻风二联疫苗

相关新闻

这些疫苗接种问题,家长们都知道吗?

疾控专家详解疫苗接种八大热点问题

“接种疫苗后是否可以一劳永逸?”、“我怎么知道孩子接种的疫苗是否产生了免疫效果?”孩子出生后,家长们会非常重视接种疫苗一事,但是不少人也对疫苗心存种种疑问。这些问题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却不容轻视,对此本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专门就疫苗接种热点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1、接种疫苗后,人体是否可以获得对疾病的终身免疫?

答:目前,除了自然感染外,没有一种疫苗接种一次就可以获得终身免疫的。

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需要对接种疫苗的个体进行抗体水平持续追踪观察才可获知,而对于接种疫苗人群的免疫保护效果,是需要通过系统监测该人群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的,不同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也会不一样。

如人类消灭天花,不仅仅是依靠个体接种牛痘疫苗,更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牛痘疫苗接种率,在人群中形成可靠的免疫屏障,使天花病*不能在人群中传播,直至病*在自然环境中被消灭,才获得了人类不再感染天花的伟大成就。

因此,易感人群保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极为重要,当人群免疫屏障达到可以阻断病原体传播的高度时,即使个别儿童因禁忌没有接种疫苗,也不得相应传染病。当自然环境中没有了某一种病原体时,人类即使不接种疫苗,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也不会在人间流行。

专家建议孩子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并按疫苗说明书推荐的程序接种第二类疫苗。

2、如何知道孩子接种的疫苗是否产生了免疫效果?

答:任何疫苗在我国上市前均通过了人体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在疫苗实际使用中,通常以上述结果作为判断疫苗免疫有效性的依据。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其他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在接种疫苗前、后进行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能判断受种者体内是否产生了有效保护。但在实际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仅在组织监测与评价时,才会抽取较少数量的儿童,进行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或人群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而日常是不开展对个体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的。

目前,国际上也不推荐将此类检测作为评价个体受种者的疫苗免疫成功与否的常规检测项目。

3、接种疫苗后就一定不会得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吗?

答:仍有可能得病,但发生的概率很小。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但接种疫苗后,有的人仍有可能会得病,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存在无效免疫。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达不到百分之百,由于个体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等特殊原因,有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没有产生保护作用,仍有可能得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这种情况被称为无效免疫。二、受众者偶合发病。有的受种者会出现偶合发病。即在接种疫苗时,受种者已经处在该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还没等到疫苗产生保护作用时就得病了,这种情况被称为偶合发病。三、抗体水平下降。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衰退,当低于保护水平时,人也会感染发病,这种情况被称为抗体衰退。有大量研究表明,接种疫苗的人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感染发病后的症状轻,病程也较短。

4、妈妈得过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孩子还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吗?

答:需要接种。通常情况下,妈妈体内抵抗某种传染病的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此,新生儿出生后体内会存在母传抗体。这种母传抗体会随着孩子的月龄增长逐渐消失,不同疾病的抗体消失时间有所不同,孩子出生6个月后,因母传抗体消失而成为传染病的易感者,一旦接触到传染源就会得病。

因此,无论妈妈是否得过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孩子出生后都需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5、接种多种疫苗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吗?

答:接种多种疫苗并不会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一次对很多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这个过程与生病一样,会不断地刺激免疫系统成熟,不仅不会降低免疫力,反而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方法之一。只要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说明书接种疫苗,是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的。

6、接种疫苗后没有发热,是否说明接种的疫苗没有免疫成功?

答:这种说法不科学。疫苗接种后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时,由于疫苗的固有特性和受种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发热,有些人接种后会出现一过性的发热,但多数人不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热的概率也会有不同。所以,接种疫苗后没发热,与疫苗是否接种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7、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热服用了退热药,会影响疫苗效果吗?

答:服用退热药不会影响疫苗效果。通常发热使用的退热药是化学药物,不是免疫抑制剂,使用后不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在此提醒家长注意: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持续发热,高热,或低热伴有其他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时,可能是偶合了其他疾病,医院就诊。

8、因患病使用了抗生素,但前不久曾接种过疫苗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吗?

答:接种疫苗后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但细菌类疫苗除卡介苗外均是灭活疫苗,而治疗结核病则使用特定的药物,所以接种疫苗后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减*活疫苗虽然属于病*类,但抗生素对病*无效,而且有的减*活疫苗在制造过程的初始阶段也曾添加过抗生素,但在疫苗成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量远低于国家限定标准(甚至低至检测不出的水平),所以接种减*活疫苗后使用抗生素也不会影响免疫效果。

疾控专家提醒家长,孩子接种疫苗后,家长应遵医嘱对孩子进行日常观察与护理。通常孩子因病使用药物(除外免疫抑制剂)等,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接种疫苗后孩子患病,就诊时可向医生提供孩子近期接种过哪种疫苗和接种具体时间等情况,以便医生诊治时参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欢

监制:童曙泉、刘昊

编辑:田超

流程编辑:孙昱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