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波澜郁离子 http://www.dengxincaoa.com/dxcyx/4869.html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医学,与中国年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其作用与现实意义不容否认,更以其简、便、验、廉深受百姓的欢迎。可是,这样一门建立在东方科学之上的医学体系,却在近代受到了西方科学的不断摧残,到了今天,已经接近了灭亡的地步了。
很多人总把西方科学当成是真理,对中医学指手画脚。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懂科学,而只是对西方科学的迷信。要知道,任何科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西方科学也是一样,它有一个前提假设,这就是原子说,按照这个假设,我们只要挖掘出那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还原分析出来的分科之学。
现代不承认东方科学,真正的原因是站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来看东方科学,立足点就不一样,当然无从理解。东方科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的系统之学,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假设,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就是系统学原理,中医学就是把人当成一个物质系统来进行研究的,它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与西方科学把人当成是一个机器零件的简单堆砌有着根本的不同。
可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呢?则完全是拿西方科学那一套模式对中医进行理解,进行教育,如此一来,整个中医的灵魂则不复存在。应该说,目前国内的中医教育西化极为严重,从表面上来看,医院校都能够培养成千上万的中医学生,但培养的真正中医不多,中医科研上有成就者不多,名中医更是少见。根本原因是中医教育西化,传统中医的精髓与技能被轻视、被遗忘。当学生抛弃了望、闻、问、切,缺乏中医思维时,在西医理论主导下的中医教学已失去了中医的真谛,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已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尤其是学中医外语是硬指标,古汉语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特别是近几十年招收的学生很多人没有认真读过《*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在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比例欠合理,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学习是必考课程;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不足,在一些院校中医四大经典甚至改为选修课。很多研究生外文、计算机水平很高,可就是不在中医上下功夫;医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的中医博士,除了极少数有名中医指点不脱离临床外,绝大多数泡在实验室,做了3年实验,拿到了学位,但不会看病,这样的人离真正的中医有很大距离,很难说是中医高级人才。试想某人考上了中医博士生,做了3年动物实验,拿到了中医博士学位,日后他们成为教授、博导以后,不断要求中医学生做西医式实验,称之为搞“中医现代化”,再教出来的学生还是中医吗?这是在培养中医人才吗?现在大多数中医药硕士、博士生学习研究的不再是中医药领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加强与提高,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要求重仪器重实验,这在圈内早已不是新闻了,这些起传承作用的研究生,还能将中医药国粹传下去吗?
真正的中医名家往往来源于民间,原因很简单,中医的核心是一个理,这个理就存在于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中,要想领悟它,只有不断地与自然或与社会相碰撞才能够达到。而现代中医教育呢?则是在蜜罐中进行!学生是不可能真正领悟这个理的,而不懂这个理,中医是永远学不好的。因此,古代的中医教育往往通过师徒传承,让学生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进行摸索,进而不断地领悟这个理。
应该说,过去几千年来,通过“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方式,中国造就了一大批受群众欢迎和爱戴的名医。我国尚存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医生,临床水平高,治疗成本低,治病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而过去几十年来的中医教育、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导致真正中医越来越少,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大夫已为数不多,且均已70岁以上高龄;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中医,在传统中医上真正有成就者甚寡。
医院虽有几千家,基本医院,已经没医院,难以成为真正中医临床基地,也没有多少中医大夫真正能按中医思维看病。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诊断病主要靠化验单的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治疗是中西药并用;疗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近些年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习惯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而必须借助于西医仪器才能看病;同时由于所在科室和岗位承担工作任务的压力和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渐渐地在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出现了变化,中医的知识与技能受到冲击而减弱,“中西医的知识与技能比例”出现倒置。医院的临床医师中出现传统中医临证思维模式西医化,原有中医中药的优势特色退色淡化。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医疗仪器设备,且越是大型新型、越现代化就越好,医院创收靠它,医院评级升级也靠它。中医中药虽然简便廉价,若靠纯中医收费,价格极为低廉,医院。
显然,要扭转以上被动局面,有必要重新认真认识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药简单、方便、价廉、效验。中医养生,从太极拳到坐禅静心,从食补食疗,到拔罐刮痧,许多民众都从中医中学习了一套防治疾病的办法。中医治病,从使用中草药到针灸、推拿,都有一整套对治的方法。对一些疑难杂症,中医有不少独特方法对治,效果为世界少有;对一些所谓现代病,诸如所谓富贵病和亚健康状态,中医的养生健身更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主张防重于治,强调养生。防病养生的方法以心理卫生和调摄为首要,这正是西医过去忽视现在刚开始重视的东西;中医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未来医学所极力主张的;中医提倡养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健身方式,这正是现代精神心理学、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新型健身方式所要走的道路。
中医在防大疫上,也屡建奇功。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的《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从此奠定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明代永乐到崇祯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发展和完善了温病学说,中华民族在制服传染病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北宋年间中国就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中医对建国几十年的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过世界水平;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老教授曾参加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上世纪60年代广东麻疹流行,死婴不少,运用透疹清热之法,所到乡村死亡便被制止。年的SARS防治,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并予以高度评价。
中华民族的崛起已是全世界的共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复兴势必进一步促进民族振兴的步伐。纵观我国各行各业,最有优势、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惟有中医药。要解决14亿人民的健康问题,就必须重建中医药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中医药作为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之中,彻底改变不重视中医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中医师必须会看病,而指望实验室能培养出名中医来是行不通的。中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院校的培养模式。要在打好基础,强调学好、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经典著作等前提下,因材施教,不断总结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医院就医时,希望得到“传统型中医”的治疗,希望运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来调整机体的平衡。
从中医临床医生队伍的现状来看,这一类型的中医临床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而且从年龄结构来看又是以老年专家为主体的。很多德高望重、身怀绝技而又退居二线的名老中医忧心忡忡:害怕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中医从此不再纯正,他们担心那一本本厚重的经典医书无人阅读,因此要想振兴中医,除了靠*策支持等措施保障外,还得靠广大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人们,全面发扬中医悬壶济世的高尚风格,不断努力拼搏进取,深入钻研业务,加速提高技能,一心一意为光大中医事业辛勤工作,如此下来必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祖国的中医事业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赵伟民
中医兴,中国传统文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