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Talk无意义的输液正在成为危及生命 [复制链接]

1#

一个鲜花般美好的生命猝不及防的消失了

刚刚看到DD健康群里朋友转发的一篇“竹儿妈妈”的一篇文章。她有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不到三岁,今年7月26日医院看病,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第二天,输液中,宝宝突发抽搐、惊厥、昏迷,抢救数小时,孩子还是离开了。看看这个妈妈在微博视频上的留言,真的让人泪目,一个鲜花般美好的生命,猝不及防的逝去,任何人都无法接受。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不治疗,控制好症状,是可以自愈的,然而这个妈妈却因此逝去了孩子。虽然目前还不能排除孩子是因为疾病本身导致高热惊厥引起的意外,但通过家长提供的治疗方案,还是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对此做一个合理用药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果没有明确证据混合了细菌感染,完全不应该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以及炎琥宁中药注射液,没有明确证据证明炎琥宁对疱疹性咽峡炎有效。

2种用药基本可以认定为“无效用药、过度医疗”。当然,即使是无效医疗,如果采用口服方式给药,而不是输液,孩子可能也不会遭遇不测。

因此,珍爱生命,请远离不必要的“输液”。

01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原则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

关于治疗及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

对于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只在有明确证据证明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竹儿妈妈没有提供孩子的检查报告,目前尚不能确定孩子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即便合并细菌感染,首选药也不应该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这个药不良反应非常大。与相对安全的“阿莫西林”相比,该药复配了一个他唑巴坦,是一个酶抑制剂,主要用于“耐药”的细菌感染,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患者感染的是耐药菌,尽可能不要使用复配了酶抑制的抗菌药。

该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导致吐血、便血,四肢抽搐、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

对疱疹性咽峡炎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很大概率是个无效治疗,但让患者承担了巨大的安全性风险。敬请医务工作者和民众务必建立起精准医疗、合理用药的思维逻辑,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珍爱生命,一定要敬畏每一剂药物。

02

中国医疗陋习——输液依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年全球发生的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目前,中国人均8瓶的输液量更是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中国已经成为一年百亿瓶输液大国每年约10万人输液丧命。

是什么导致了目前中国输液现状?民众的科学素养及中国医疗的惯性思维均有责任。

很多人一生病,就想着去输液,觉得输液可以让病好得更快,已经成为中国民众的惯性思维。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一张绿色的海报异常醒目。在这张一人高的海报上,印着"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几个大字,让人走进感染科的大门一眼就看得到。不过,这张吸引眼球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挂着吊瓶的病人们已经塞满了病床。"假期过去了又要赶着上班,没办法请假的。输液好得快一些"。一个女孩说,因为挂吊瓶的病人太多,她被"挤"到了病房外的走廊上。

在中国医生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拍桌子"。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医院里扎堆儿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医生可能无法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这不仅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

输液的危害

从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当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能“又快又猛”地引起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呼和浩特的一个一岁大的小男孩因为医院,结果在输液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哭闹、呕吐,随后呼吸越来越微弱,并最终死亡。

在此倡导民众,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不要被“直觉”影响了正确的医疗方案。

另一方面,输液的医疗陋习也慢慢深入到了临床医生的日常中,“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原则”正在被忽视。患者住院,还没查出病因,输液就被挂上,住院一定要输液,不知什么时候医院的标准流程,不输液的患者往往会被劝导出院。

医院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如果某位医生的输液量过高,就立刻会有人与其约谈,让该医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医疗保险机构也会介入调查,一旦医生不能作出符合医疗原则的解释,该医生很可能面临吊销医疗执照或者其处方不能得到医保报销的窘境。正因为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监管之下,医生自然会谨慎行事。

不少人推测,经济医院里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这种被称为"以药养医"的问题正推动着"吊瓶林立"的现状愈演愈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还有个别医生为了争业绩、拿回扣,只能拿患者开刀。杨霞医生也听病人描述过自己的就医经历:还没做血液检查,只是量了量体温,医生就直接让病人去打"三素"。这种由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混合在一起的静脉注射药液,她看过一位病人这样挂了一次吊瓶之后,出了一身的疹子。

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口服药品与注射治疗相比花费不一样。一盒口服左氧氟沙星药片,价格是几元钱,可以吃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百元,3天下来需要近-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10-30倍左右或更多。

03

为什么“打针好的快”是个误区

下面两张PPT是我上《药理学》课时的PPT,介绍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发挥作用的影响。药物要发挥疗效,需要血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有效浓度”,并在有效浓度范围之上持续一段时间,低于有效浓度时,需要再次补充给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一天吃2次、或3次、或4次的原因。输液或静脉推注,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达到有效浓度的时间较快。口服有一个吸收的过程,药物吸收入血液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可能药效稍稍慢点。但这个时间与输液相比可能只有0.5小时至2小时的差异,大部分疾病都不需要争分夺秒。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抗菌药,我们常常采用“负荷剂量——首剂量加倍”,让其迅速到达有效治疗浓度,因此,口服给药与打针效果是相当的。

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不存在“输液好的快的逻辑”,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用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不仅浪费而且有风险,静脉注射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等同于"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还有隐藏的风险,可能造成意外的"伤亡"。

04

中药注射剂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

应该重新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在竹子妈妈提供的治疗方案中出现了“炎琥宁注射剂”,属于一种穿心莲的提取物,说明书写的作用是:杀灭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的其他病毒。这个药物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存在质疑,炎琥宁是否开展了严格的临床对照实验有待询证。

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规定首次进入医保目录。年,中药注射剂再次被“点名”。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对中药注射剂提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不仅将限制的品种扩大到了45个,还将部分种类直接剔除,且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才能使用,同时规定只能用在重症或特定病种上。中药注射剂再次因其安全性被推上舆论风波,曾有媒体人抨击中药注射液:“中医不认,西医也不认,一年销售额有亿的‘怪胎’。”

大多数中药注射液是由一些常用的中药饮片汤剂,经过水蒸馏或乙醇提取获得。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工艺,让它多次陷入不良反应报告的危机。随着新闻不断曝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多次被推上热议。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年报告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年,不良反应报告为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年严重报告比例增加,占7.7%。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比54.6%。

根据市场调查,中药注射剂在年的销售额达.5亿,这庞大资金的背后,却是一例又一例不良反应事故。追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案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从未停止。

年,4岁女孩滴注鱼腥草注射液后,抽搐昏迷,幸好抢救及时;3岁小孩滴注鱼腥草注射剂,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抢救无效死亡,震动整个医药行业;

年,某集团的生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召回多支;

年,药监局提示了脉络宁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年,红花注射剂、喜炎平中药注射剂在注射后出现十多例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

据统计,在年鱼腥草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多达例,其中属于严重例,造成44人死亡,而这些可能只是整个中药注射液事件的冰山一角。

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初衷是为了救人,而如今诸多不良报告,让人不得不质疑中药注射剂的药用价值,是什么原因造成它有那么多不良反应?

1、

滥用情况严重,不良反应自然增多

在国家出台控制药品占比、限制门诊输液、监控用药等一系列政策前,中药注射剂滥用情况严重。临床药学专家表示,中药注射剂占住院使用费用很大比重,一个中药注射剂可对应治疗疾病超过一百多种,每次费用大多在千元以上。一种中药注射剂竟能治疗“百病”,它的滥用让不良反应数据呈现上升趋势。

2、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在国内,中药注射剂并没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不同的生产厂由于技术水平不同,所生产出来的中药注射剂品质不一。中药注射剂不像化学药注射剂那样有明确的成分配方,难以杜绝含有不起药效但对人体有害的杂质。以叫停的鱼腥草注射剂为例,它含有40多种化学成分,极大的增加了副作用风险。

中药注射剂究竟是不是中药?中药注射剂是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另类”,中药和西药都无法容纳它。中药注射剂不是中药,它的有效成分特别多,还包含了多种复方物质。中药注射剂也不是现代西药,西药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禁忌反应,而中药注射剂缺乏临床前试验数据,副作用不明,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国内每年几百亿的销售额,但在海外市场却看不到。

05

发生在我朋友圈的案例

一位80岁老人,因脑溢血住院,出血很快控制,第8天意识清醒、交流无障碍、可下床行动,正常饮食,到第14天,出现呼吸困难、肾衰竭,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我分析了住院几天的用药情况及检查结果,判断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而是输液过度引起的肺水肿,因此,要求停药,停药1天后,患者体征稳定,但医院要求恢复输液,否则就出院。于是,帮助患者转院,医院,患者可能是电解质紊乱导致的肺水肿,要求给予利尿药及白蛋白进行救治,很快患者恢复正常呼吸,康复出院。如果没有及时停止输液,没有正确的采取应对措施,这个老人可能再也无法回家了。

下面一个案例是今年7月31日发生的。一个小男孩发烧,血液检查结果是一个病毒感染的征象,回家调养即可,针对发热症或物理降温,或用退烧药降温,适当补充点VC,休息就可以啦。但被要求住院,住院用药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竹儿妈妈提供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基本一致,也是一个无效用药,且安全风险极大,运气不好可能危及生命。幸好,我的DD群群友及朋友圈的朋友有地方咨询下,这个孩子没有被用药,家长签字出院了。

病毒感染性疾病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主要靠我们自身免疫力最终自愈,吃药不吃药大多都是4-5天,长的1-2周。比如流感病毒感冒,发病48小时内吃抗流感病毒药奥司他韦,可将病程提前一天,超过48小也没有效果了,但奥司他韦还是有非常多不良反应的,治病用药,一定需要精准计算,利大于弊,可以用药,弊大于利时,请学会拒绝用药。在此,也特别提示,奥司他韦只对流感病毒有效,对其他病毒,包括新冠病毒无效,不要根据中文含义乱用药物。

06

我只能在小范围内科普大家、帮助朋友

文化的因素、利益的因素导致目前想要实现“精准医疗、合理用药”等同于“乌托邦”,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如今,"吊瓶大国"的现状还在继续,那块"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的大海报前,患者终于挂上了吊瓶就觉得这样"安心了许多";住院的标配依旧是输液;中药注射剂依然会有傲人的销售业绩………

我改变不了什么,偶尔写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