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洪灾之后这些疾病不得不防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连日来,河南多地出现持续降雨,郑州降雨强度甚至达到“千年一遇”!

大雨带来的不仅有当下困境,还有随后的疾病。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意思是指在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

医院感染疾病科于岩岩教授告诉记者,传染性疾病风险主要包括,水源性传染病,如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和甲型肝炎及媒介生物传染病,例如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此外,水源污染后鱼虾等水产品也易产生寄生虫而感染人。

肠道传染病

发生洪灾时,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滋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等。

霍乱: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可以伴有呕吐,每日几次至十几次的腹泻,排出水样大便,患者四肢冰凉,双眼深深凹陷,严重脱水,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几十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粘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

伤寒、副伤寒: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炎:大便会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烧。

为预防肠道传染病,在洪灾期间,请特别注重注重饮水卫生、手口卫生。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不吃接触过洪水的食品,不使用被污染的水,接触洪水后尽快洗手,防止病口入。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可能及时就医,确诊后应当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配合益生菌维护好肠道微生态。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于岩岩教授告诉记者,虫媒传染病主要包括疟疾、乙型脑炎等。在我国,虫媒传染病是水灾后防治的重点,年长江特大洪灾后,湖北省上半年报告疟疾发病人数近一千例,下半年更突增到四千例。

疟疾:病症为“忽冷忽热”。疟疾可有数天到数月的潜伏期,发病时先经历10分钟至一小时的发冷期,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紧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持续2-6小时,个别可能更长。高热后期开始出汗,遍及全身,大汗淋漓。2-3小时后体温降低,自此进入间歇期。疟疾由受染的按蚊叮咬传播。因此,洪灾期间请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猪,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洪灾后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食物保藏等工作和消*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除此以外,要效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可点燃蚊香、电热蚊香片驱避蚊。

皮肤病及皮下疾病

医院皮肤科晋红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加之气候温暖湿润,细菌滋生,蚊虫肆虐,且卫生条件差,皮肤瘙痒,红疹,水疱,局部感染和溃疡等情形多发,因此洪灾过后应谨防皮肤病。

浸渍性皮炎: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皮肤癣病:初发时为小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有自行愈合的倾向,呈圆形或者多环形,四周有丘疹,水泡或结痂或鳞屑组成的高出皮面的环形边缘,境界清楚,多发生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处,同时皮肤癣还分为体癣、手足癣、头癣等,不同的分辨类型有不同的皮肤癣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蚊虫叮咬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对于丘疹性荨麻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等。

要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涉水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趟过洪水后,一定要清洗局部,避免感染真菌,双手双脚都要冲洗干净后再睡觉,保持皮肤的干净、干燥和卫生。及时更换干净的内衣、鞋袜。同时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可能敏感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如果皮肤有破损,及时用红药水、酒精、碘伏等消*,防止感染。

呼吸道传染疾病

洪灾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还包括流感、咽喉炎、肺炎等,容易在集体居住的人群中造成爆发流行。细菌来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及土壤等。

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等。流感一般急性起病,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头疼、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严重的肌肉疼痛等症状。猩红热则以皮疹为特征症状,感染者全身皮肤充血发红,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

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注意在人员密集处时带口罩,淋雨后及时更衣,避免受凉。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洪水消退后后3-5天是灾后防病关键期,预防重点在“病从口入”,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

除上述疾病外,洪灾还以各种未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在年长江特大洪灾中,湖南省洪灾区的肿瘤、精神行为疾病、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均远高于非灾区,且并无明显滞后效应。

此外,灾后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规律,如超过一个月仍未恢复,应向精神科医生求助或到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咨询。因此洪灾后也要保持乐观心态,人在洪涝灾害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及引起心理疾病。应对洪灾带来的健康威胁,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府的组织、防控、救援,也需要每一个人做好个体的预防。

综合健康界、中新社、《健康时报》报道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