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与美国被发现,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在得到流感病**株后,他带领研究团队迅速建立了快速灵敏的甲型H1N1流感病*检测方法。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流感大流行传播过程的主动阻断。同时,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我国也是全世界研发用时最短、疫苗上市最快的国家,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提早了数月。
耄耋之年,他仍然镇守在我国传染病健康防线的最前沿,六十年如一日。这位默默守护在十四亿人背后的老人,正是侯云德院士——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侯云德院士(图片来自于新浪网)
“如果把病*比作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狱魔鬼,那他就是当代人间降魔捉鬼的活钟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预防控制所*委书记、研究员武桂珍说。
连发17篇高水平论文
年,侯云德出生于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家逃难至苏北,家道中落。10岁开始从事家庭副业,靠半工半读上学,摆过摊,捕过鱼,养过鸡。贫苦的生活培育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格。
受其大哥侯钰德一位医生朋友的影响,侯云德在读初中时就立志学医,并要成为一位名医。
在求学路上,侯云德始终勤勉奋进,终于在19岁那年考入了当时中国顶尖的医学学府——同济大学医学院。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室,开启了他的病*学研究生涯。
留学时期的侯云德(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
年,侯云德经过统考以优良成绩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随后一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年-年,侯云德前往苏联医学院伊凡诺伊夫斯基病*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
彼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的病*学研究仍属初创阶段,每年数十万的同胞因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性疾病而失去生命。
“国家信任我,提供条件让我学习,我当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祖国。”
在留学期间,侯云德曾以学术论文的高产而名扬莫斯科学术界。由于频频发稿,前苏联《病*学杂志》编辑特意造访研究所,“侯云德是哪位?他怎么会发表这么多论文?”这位沉默寡言的中国留学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连发17篇高水平论文,第一次进入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视野。
留苏期间,侯云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仙台病*可导致单层细胞融合现象并阐明其机理。首次阐明了仙台病*的溶血性与细胞融合性是由病*的同一特性引起的,继而建立了一种病*溶血抑制试验,用以研究具有溶血活性病*的抗原关系。
仙台病*的探索性发现,标志着这位中国留学生在病*学领域崭露头角。正是在侯云德细胞融合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在年发明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并由此获得年诺贝尔医学奖。
侯云德与博士导师戈尔布诺娃合影/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技网)
鉴于他在科研上的开创性成就,苏联教育部首次破例,为其越过副博士学位(相当于国内的硕士研究生),于直接授予侯云德博士学位。
侯云德的导师曾说,“侯云德是我从事科研工作30年来遇到的最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更是病*所的骄傲。”
推动国产药代替进口药
年,侯云德学成归国,在*祯祥院士的支持下开展呼吸道病*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出Ⅰ、Ⅲ、Ⅳ型三种副流感病*,首先发现了I型副流感病*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性。
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要“改造世界”,应当设法解决全国数以亿计的病*病患者的痛苦。他由基础研究转向了抗病*药物研究,并选择人体的自然抗病*物质—干扰素,作为治疗病*病的突破口。
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临床及人白细胞干扰素由人血制备,需毫升血才能制备1毫克干扰素,因此价格极为昂贵。我国尚不具备任何一种干扰素药物的研发能力。进口干扰素价格高昂,一支两百五十分之一毫克的干扰素,成本便要一百多元。
泱泱十几亿国民,绝大多数人生病之后,竟然只能选择见效慢、风险高的治疗方式。
“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干扰素!”
侯云德转战疆场,毅然投身于干扰素的制备研究中。从年萌生利用基因工程大量制备干扰素的想法,到年成功研发出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侯云德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且效果远超国外同类产品。
侯云德在指导实验(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这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支干扰素,在数不清的实验与失败后终于诞生。随后的十年里,侯云德带领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后研制出8种基因药物。
然而,“心急”的侯云德对于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并不满足,他指着抽屉里满满的干扰素论文感慨道:“咱们国家现在还缺医少药,好药靠进口,这些论文要是能赶紧变成药让老百姓用上,那该多好啊!”
年,为了加快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侯云德毅然转身成为工程师,亲自上阵主持新药研发,从地下室里的中试生产到生产车间的质量控制。侯云德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即使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也要坚持符合国际最高标准。
年侯云德在医学科学前沿讨论会上做报告(图片来源于光明网)
目前,国产干扰素已经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并每年大量出口海外,为国家创造上亿元的外汇价值。
侯云德的“野心”仍未停止:“虽然国外的干扰素元一支,而我们的只要30元,但在乡下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我希望,价格能够争取到20元一支,要让所有人都用得起。”
建立国际领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自20世纪以来,全球共爆发过6次流感大流行,其中以最早的“西班牙流感”最为骇人。“西班牙流感”致死人数超过万,约是一战中死亡人数的3倍以上,堪称近代人类史上最大的传染病灾难。
在此后的多次全球流感大流行中,人类始终无法对流感病*的传播过程进行主动干预,只能通过被动研发疫苗进行抵抗。
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与美国被发现,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世界卫生组织迅速发布最高等级的流感大流行警告。值此时刻,全人类科学家都在与病*赛跑,早一天研制出疫苗,便能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在得到流感病**株后,侯云德带领研究团队不眠不休,经过余次筛选后,验证了与17种不同流感病*亚型的交叉反应,建立了快速灵敏的甲型H1N1流感病*检测方法。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流感大流行传播过程的主动阻断。同时,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我国也是全世界研发用时最短、疫苗上市最快的国家,仅用87天就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打破了世界纪录;并首次证实新疫苗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保护效果就达到87.3%,推翻了当时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如此高效迅速的病*攻坚战,与侯云德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有着莫大的关系。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建立网络实验室……这一套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系思想,正是侯云德在“非典”战役后痛定思痛、五年探索的成果积淀。
侯云德在病*基因工程国家实验室(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H1N1甲流战役结束后,侯云德主导建立了覆盖我国所有省份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对五大症候群余病原体的快速确认,在一周内确定未知病原,切实提高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和能力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率先确认H7N9禽流感疫情,并于4天内成功分离并锁定病*。
西非埃博拉肆虐,数十万人丧生。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前往塞拉利昂,确保零感染零输入,实现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
一名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感染者入境。我国监测网络快速发现、确诊、隔离,并发声“疫情不会在中国蔓延。”
侯云德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如今侯云德已过耄耋之年,他仍然在为防病事业殚精竭虑,他曾赋诗以明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年,在国内一片空白、专业跨度极广的分子病*学领域,他埋头独自编写了万字的《分子病*学》,系统地介绍了医学病*学、兽医病*学、昆虫病*学、植物病*学和噬菌体学的主要成就,是我国病*学界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分子病*学专著。
年起,他亲自收集全球最新科研成果资料,编制生物信息数据库,截至目前已有期,达数百万字,提供给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为我国传染病控制,新药和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最及时、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对于学生的科研创新,侯云德从来不吝支持。他所培养的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如今不少人已经成为传染病领域、病*领域的杰出学者。
而侯云德仍然沉默着,沉默着伫立在世人目光看不到的地方,看守着病*地狱的大门。
病*在那头,十四亿人在这头。
侯云德(.7—)
医学病*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阻击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老将*”》,光明日报
[2]《侯云德,不给病*可趁之机》,人民日报
[3]《传染病防线的捍卫者》,经济日报
[4]《侯云德:建立阻击传染病的防线》,科技日报
[5]《侯云德: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健康报
[6]《病*斗士侯云德院士,与病*“斗”一辈子》,人民日报海外版
[7]《鏖战病*疆场,甲子春秋何妨》,奖励故事
[8]本文图片来自新浪网、新华网、中国科技网、光明网、央视网